亲亲宝贝育儿网为广大婴幼儿父母提供权威科学的母婴育儿知识

儿童青少年近视预防政策解读:前移确保户外活动量

母婴育儿 2024-06-17 浏览(412) 评论(0)
- N +

全面呵护儿童眼睛(政策解读)

近视已成为影响中国人民特别是儿童和青少年眼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为进一步提高近视防治规范化水平,做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治工作,国家卫生健康委近日印发《近视防治指南(2024年版)》。

应完善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加强公共卫生指导。

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女儿童司副司长沈平海介绍,近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大力推进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全国0-6岁儿童眼保健和视力检查覆盖率达95.1%;2022年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和6岁儿童近视率分别达到51.9%和12.7%,较2018年分别下降1.7和1.8个百分点,呈现良好态势。同时,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仍任重道远。

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组长、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主任王宁利介绍,2018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近视防治指南》。随着国内外近视研究的进展,近视防治技术和措施不断发展。国家卫生健康委牵头组织全国防盲治盲技术指导组对《近视防治指南》进行修订,形成了《近视防治指南(2024年版)》。

王宁利表示,不仅要重视近视的预防和控制,还要重视与病理性近视相关的眼底疾病和并发症的治疗。本指南涵盖了这两项措施。各级医疗机构在开展近视防治服务过程中,应严格遵守相关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临床路径、药品说明书等。,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

该指南将近视防控分为前驱期、发展期、高度近视期和病理性近视期,并对不同阶段的近视防控措施给出了指导和建议。为什么要在公共卫生层面加大近视防控策略的分期?王宁利解释说,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近视分类不能指导公共卫生中的近视防控。增加公共卫生的阶段可以使防控措施和技术针对不同屈光状态的人群,从而更准确地指导防控工作。

向前传球,保证户外活动的时间。

孩子出生时,眼球很小,眼轴很短。此时眼睛处于生理性远视状态并伴有一定程度的远视,称为远视储备。

王宁利介绍说,与年龄相关的远视储备是近视的最佳预测指标。如果儿童和青少年过早地近距离用眼,远视储备将低于与其年龄相应的标准范围。如果远视储备在小学一年级耗尽,则容易在小学阶段发展为近视。为保护儿童远视储备,近视防控应前移至学龄前儿童。

沈平海表示,国家卫健委推进了0-6岁儿童近视预防、规范眼保健和视力检查服务的门槛,并在24个月、36个月和4-6岁时进行屈光筛查,检查儿童远视储备。“如果检测发现孩子的远视储备不足,我们会提示家长引导孩子建立良好的用眼习惯,加强体育锻炼,经常参加户外活动,亲近大自然。”

王宁利认为,户外活动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儿童青少年近视。首先要保证户外活动量,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我们不仅应该在学校课间多做户外活动,家长或监护人也应该在放学后和周末积极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

在中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被列入“十四五”国家卫生规划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各部门开展防控工作评估考核,推动各地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机制,推动学校、家庭、医疗卫生机构和全社会共同行动。鼓励医疗机构与学校建立协同机制,为中小学生提供健康教育、屈光筛查、视力检查和规范矫正服务。加大科普宣传力度,重点宣传从幼儿开始预防近视、养成良好用眼习惯、分年龄段限制使用视频电子产品、坚持每天做眼保健操等科学知识,引导家长从小做好预防儿童近视工作。

“我们将重点推进防控关口前移,重点落实0-6岁儿童眼保健和视力检查服务,抓早抓小,加强科普宣传,全力关爱儿童眼睛。”沈对说。

避免近视的快速增长,预防与高度近视相关的眼部疾病。

王宁利表示,对儿童和青少年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以避免近视的快速增长非常重要。因此,该指南进一步明确了近视的矫正和控制措施,并加强了对医疗卫生机构和专业技术人员在近视防控方面的指导。

需要注意的是,近视矫正手术是通过手术改变眼睛的屈光度,而近视患者的眼底结构在手术后并没有发生变化。尤其是高度近视患者,由于眼轴长,大多伴有眼底病变。眼底病的这些病变依然存在,近视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治愈。因此,术后仍需注意用眼卫生,有眼底病变的近视患者仍需定期检查。此外,角膜塑形镜和多焦软镜等仪器以及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只是控制近视进展的措施,使用后并不能从根本上治愈近视。

王宁利提醒,由于眼底病变,高度近视很容易发展为病理性近视,从而导致多种眼部并发症。病理性近视相关眼底病已成为我国不可逆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病理性近视引起的眼部并发症包括后巩膜葡萄肿、周边视网膜血管异常、黄斑萎缩、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等眼底疾病,患青光眼、白内障和斜视的风险也明显增加。因此,高度近视患者不仅要保护视力,还要预防和控制相关的眼部并发症,降低致残和失明的风险。

来源:人民日报

标签: